直到近,大多数使用氟化物预防龋齿的计划都旨在将氟化物固定于牙釉质中。釉质氟化物的相对含量在预防龋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质疑;根据大鼠实验和人类临床数据的重新评估,两者似乎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可能涉及一种以上的动作模式。如上所述,常见的观点是氟化物应被掺入牙釉质中,以通过形成对酸溶解更具抵抗力的羟基氟酸盐来减少龋齿的产生。
这一概念基于以下发现:供水中含氟量为1.0-1.5 ppm的社区中龋齿的发病率比预期少50%。这些社区的居民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中氟化物含量增加。因此,研究人员很自然地将认为其存在关联性,因为进一步表明,在氟化物影响下所形成的釉质晶体更为完美,临床上认为牙釉质更好矿化。
釉质中的氟化物浓度相对较低,反映了釉质形成过程中所摄取的氟化物含量。其浓度取决于从各种来源(如水、食物或氟化物补充剂)所摄取的氟化物量。在牙齿萌出前釉质形成的分泌后阶段,在30-50 pm的外部釉质表面需要更高的氟化物浓度。
牙釉质表面的浓度随取样深度、取样技术、牙齿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可能因在牙齿表面的不同区域取材而不同。然而,总的趋势是,萌出前成熟期的长度会影响牙釉质的氟化物获得量。
因此,在高氟区中发育的乳牙在牙釉质表层的氟化物含量比该区域的恒牙要少得多,甚至比在低氟区发育的恒牙牙釉质表层的氟化物含量都少。因此,值得强调的是,系统性氟化物应用在乳牙列与恒牙列上,其防龋的效果相近,与牙齿形成过程中氟化物的摄入量无关。
有趣的是,低氟区和高氟区的恒牙表面牙釉质的氟化物浓度差异非常有限;很难用这个理由来解释一个社区(供水中氟离子含量约1ppm)龋齿减少50%。多年来,人们对釉质晶体的耐酸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牙釉质中的羟基离子被完全取代后相当于含氟量3.7%。
然而,即使在严重含氟的人牙釉质中,这样的完全取代也从未实现过,因为外牙釉质中,少于4个羟基离子被氟化物取代。在水中含氟1-1.5 ppm 的区域形成的人牙釉质中,我们的操作浓度要小得多,因为替代物仅占10%,相当于外牙釉质中约3000 ppm的氟化物。
通过在体外观察,我们发现当在低氟区和高氟区中形成的牙齿在连续暴露于酸化凝胶之后所发生的损伤基本相同,更让人寻味的是,这一现象在两组牙齿去除表层牙釉质之后再次重现。
这说明,牙釉质中的氟化物是那么的少,以至于基本没有防龋的作用。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很难通过实验证明表面珐琅质的氟化物含量与龋齿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因此,这些情况使人们怀疑牙釉质氟化物浓度对预防龋齿的有效性。后,需要强调的是,Brudevold、McCann & Gron和Brown、Gregory &Chow均认为:酸溶率对保护牙齿免受龋齿的影响不大。
下一篇:根据致龋机制,合理使用氟化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